2016年2月16日 星期二

維也納新年音樂會

1939年12月31日,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辦了首屆「新年音樂會」,由克來門斯·克勞斯創辦。 第2屆於1941年1月1日舉行,以後除1945年因戰爭原因停辦一屆外,其餘都是於每年的1月1日定期在金色大廳舉行。1946年,新年音樂會正式命名為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」。
1955年起,音樂會由博斯科夫斯基指揮,直至1979年。自此年起,音樂會由洛林·馬澤爾指揮,直至1986年1987年卡拉揚成為了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指揮,自此往後,音樂會的指揮每一年都會更換。
1939年沒有加演,資料指出直到1945年才有加演。克萊門斯·克勞斯經常隨機的加演。令人驚奇的是,《藍色多瑙河》華爾茲是在1945年第一次演出的,而且是作為加演。最近幾年經常加演的另一曲目老約翰·史特勞斯的拉德茨基進行曲,是在1946年才開始演出的,也是作為加演。直到1958年這兩支曲目才作為常演項目而不是加演,然後它們就成為了音樂會的必演項目。
在閉幕的時候常有非常情況發生,一次是在1967年,威利·博斯科夫斯基把藍色多瑙河作為了他音樂會曲目的一部分,另一次是2005年,洛林·馬澤爾把《藍色多瑙河》華爾茲作為了閉幕曲(省略了《拉德斯基進行曲》)以作為2004年印度洋海嘯殉難者的紀念。
博斯科夫斯基在1936—1979年一直是交響樂隊的首席小提琴手。他從1955年—1979年一直指揮維也納新年音樂會。1980年,洛林·馬澤爾成為了首位非奧地利籍的指揮。馬澤爾連續多年擔任指揮以後,從1987年開始,每年選擇明星指揮成為了一項傳統。指揮人選一般由交響樂隊的成員投票決定。

新年音樂會傳統
1987年的新年音樂會上,當《拉德茨基進行曲》響起時,觀眾忍不住開始鼓掌打節拍,卡拉揚轉身指揮觀眾一幕被人們所熟知。但實際上早在博斯科夫斯基時代,在演奏《拉德斯基進行曲》時就有觀眾跟著鼓掌了,網絡上85、86年的視頻也顯示,馬澤爾就曾轉身示意讓觀眾起身跟著鼓掌。所以認為這一傳統的開端始於卡拉揚是不對的。

指揮 克來門斯·克勞斯1939年、1941-1945年、1948-1954
約瑟夫·克里普斯:1946年-1947年
威利·博斯科夫斯基:1955年-1979年
洛林·馬澤爾:1980年-1986年、1994年、1996年、1999年、2005年
克勞迪奧·阿巴多:1988年、1991年
卡洛斯·克萊伯:1989年、1992年
祖賓·梅塔:1990年、1995年、1998年、2007年、2015年
里卡多·穆蒂:1993年、1997年、2000年、2004年
尼古勞斯·哈農庫特:2001年、2003年
小澤征爾:2002年
馬里斯·揚頌斯:2006年、2012年、2016年
喬治·普雷特:2008年、2010年
丹尼爾·巴倫波因:2009年、2014年[2]
弗朗茲·威爾瑟-莫斯特:2011年、2013年[3]

古斯塔沃·杜達美:2017年[4]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